艺评现场 | 身居台角  光照四方——《张謇传》的读后思考

发表时间:2025-08-27 13:24作者:低眉来源:南通市文联公众号2025年8月19日

《张謇传》读完了,深深地被张謇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作为清末状元,张謇没有坐而论道,而是以宏大的志向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强大的内心和坚强的意志,包容开放和追求一流的眼光,含泪奔跑的必胜信念,积极投身实业。在那个列强环伺、积贫积弱的年代作出种种创举,真真是前无古人,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从荆棘泥泞里踏出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精神,那种躬身入局、舍身饲虎、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菩提境界,是一道强光,照亮了那个段孱弱晦暗的岁月,也深深地打动了作为读者的我。这个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拼搏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做出了划时代的事业,身后却没留下多少财产,他把自己的工资和分红,都投入到南通的各项社会事业当中,真真正正地蜡炬成灰泪始干,救苦救难,惠泽乡里。

毫不夸张地说,作为相隔一百多年的后来者,我们和张謇比起来,连一根毫毛都算不上。很惭愧的是,我原来只是听说过张謇,零零星星了解过一些张謇的事迹,虽然我也拜谒过张謇的坟墓,对这位南通大地上的先行者有着敬重和景仰,但是全方面地了解张謇的生平,我没有做过。这次借读这本书的机会,很好地了解了先贤的事迹,得到一种精神力量的加持。深深地自豪,深深地感动,深深地惭愧。

张謇的事业,体系严密,是一个庞大的王国。在实业、产业链,教育、教育体系,公益、医疗、慈善、文化、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地方自治等方面都有建树。具体说来,张謇的事业涉及棉纺、农垦、盐垦、机械、电力通信、交通运输、金融外贸、房地产、文化、教育、慈善、医院、博物苑、盐业公司、渔业公司、铅笔公司、轮步公司、玻璃公司、工人艺徒学校、商船学校、初等小学校、铁路学校、法政讲习所、土木讲习所等方方面面,是跨行业、跨部门的民族资本集团,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典范,理所当然地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和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由此我联想到南通人的性格基因,就是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从张謇先生那边赓续下来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南通人的精神传承就是不空谈、不愤青,务实、理性、实干。南通人普遍有一种“建设者”的心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雪留痕,抓铁有印。

和所有人一样,张謇的生命里有黑暗,也有光。从他和众多师友的交往中,也可以看到他的品质。赵彭渊,孙云锦,吴长庆,翁同龢,他们都是张謇生命里遇到的贵人。赵彭渊作为老师,不仅不收学费,还给张謇免费提供食宿。孙云锦、吴长庆,在张謇的人生中有提携之恩,给了张謇很多历练的机会。尤其是翁同龢,作为当时朝廷的重臣,竟然能够主动去看望张謇并赠予银两。读这本书,常常能够看到古人对于“道”的那种实践和传递。那种对于人才的礼贤下士,那种古老的情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张謇对于自己生命里的贵人和恩师,从没有忘却。他去拜谒恩师的坟墓,几步一磕头。他为了表示对于翁同龢的怀念,特地建了一座“望虞楼”。张謇对自己恩人的那种感恩之心,这种人格的魅力,是我们做人的标杆。

全书一共分为六章。从张謇的少年时代开始写起,写到科考,写到办实业,写到教育救国,写到慈善济民,写到最后的黯然离去,贯穿了主人公的一生。整本书思路清晰,结构匀称。可以想象,作者张华先生一定是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在扑面而来的海量的史料中梳理,并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精心的结构,使得整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全书文字规范流畅,明白如话。素朴,好读。这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本事。到底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好语言?文采斐然的语言未必就一定是好语言。伟大的题材足以覆盖叙述的技巧。这是我的真心话。当然我不是说这本书没有文学才华。我的意思是说,在作品的“文”和“质”之间,我认为“质”更重要。“大道”是君,文采是臣,文采始终是服务于大道的。如果题材足够伟大,多此一举的文采就显得累赘,有炫技的嫌疑。

读完全书,我不由得把张謇和鲁迅两位先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比较。鲁迅出生于一八八一年,去世于一九三六年,活了五十五岁。张謇出生于咸丰三年,就是一八五三年,去世于一九二六年。活了七十三岁。鲁迅比张謇小二十八岁。也就是说,张謇是鲁迅的父辈之人。私下里认为,鲁迅先生是用笔做手术刀,唤醒国民沉睡的灵魂。而张謇先生是以自己为药引,兴办实业,强健国人孱弱的体魄。也许是因为同为南通人吧,从某种境界上来说,我并不认为张謇的意义比鲁迅更小。

我并且又想到关于写作的意义。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有时候是因为有话要说,有时候是因为责任在肩。文学到底是什么?其实在古代,文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在经世致用的过程中,茶余饭后抒发胸襟的一种手段。没有谁会特地想到要当文学家。这些年来,我对那种虚妄的炫技和愤怒的情绪越来越排斥。也许是因为年岁渐长,也许是因为阅历不同,我越来越倾向于文学的传道功能。关于梦想,关于责任,关于情怀,关于读书人那种“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失传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我当然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是在诉说我对这样的境界心生向往。

来源:南通市文联公众号2025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