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宏|《审视与比较——张謇的思想与实践研究》发表时间:2025-08-28 13:10来源:《审视与比较——张謇的思想与实践研究》 ,蒋国宏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 《审视与比较——张謇的思想与实践研究》 蒋国宏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 我与张謇研究琐忆(代前言) 文 |蒋国宏 我与张謇研究结缘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1987年,我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今南通大学的前身之一南通工学院(时名南通纺织工学院),从事中国革命史的教学。在适应新环境,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觉得科研是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教学与科研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仅缺一不可,而且能相互促进,因此有开始做点研究的打算,但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领域,研究什么,如何研究则成为摆在我面前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就在我茫然无措之时,我的领导和同事张廷栖先生,建议我从事张謇研究,并为我提供了一些研究信息和资料。我想,张謇既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在中国革命史上有重要影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又是学校的创始人,因此,作为在其家乡从事历史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欣然接受,从此开始了近30年的学习和研究张謇的历程。尽管,由于天资限制和后天努力不够,成绩不佳,有愧于张老师的厚望,但内心始终充满对他引导指路、扶持奖挹的感激。实际上,张老师以其宽广的胸襟、崇高的人格感染了许多人,许多人与我一样,正是在其宣传、鼓励和帮助之下开始张謇研究的。可以说,今天南通张謇研究队伍的汇聚和成长,张老师功绩极大。 1990年,我在学校校报上分6期连载了介绍张謇的系列文章,从生平、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慈善等方面介绍了张謇的思想和实践。今天看来,不免肤浅幼稚,也难免挂一漏万,但在学校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学校师生对创校人张謇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使我得到鼓励。1993年,出席了在南通举行的纪念张謇14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了《张謇伦理思想述评》的论文。1994年,我在学校学报《教学与研究》(内刊)发表了《张謇若干教育思想简论》。1995年11月,在《教学与研究》公开发表《试析张謇未积极参预戊戌变法的原因》。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张謇的论文30余篇。另外,我参加或主持了省、市级社科基金以及软科学项目多项。尽管工作岗位多次调整,教学内容几经变动,但张謇研究始终是我的研究重点之一。 记得有一年高考的作文形式是看图作文,命题人为考生提供了一组漫画,讲一个人不停地挖井,但总在换地方,每一个地方都只挖一点就放弃了,最后没有一个地方出水,寓意做一件事不能见异思迁、浅尝辄止,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没有坚守和毅力将会一事无成。这一真理在我身上得到验证。研究领域不稳定是我的一大缺陷,这其中既有因工作岗位变动而产生的无奈,也成为我在张謇研究方面层次较浅、造诣不高的一个注脚。 张謇研究使我有幸结识了南通及外地多位研究者,并与其中的许多人成为好友,我从他们身上特别是张謇研究中心的前辈身上学到了许多治学、为人、处事的智慧和美德,从而使我的人生道路更加坚定平实,生活更加丰富充实。而随着对张謇了解的不断深入,张謇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吸引了我。他那种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愈挫愈奋、执着顽强的毅力,那种脚踏实地、平和稳健的处事风格,那种反对大言欺世、崇尚求真务实的作风,那种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追求每每感染了我。虽然不敢奢望能走近这一历史人物,走进其内心世界,但张謇的话语时常在我耳边响起,给我以启迪,我时常感受到其存在,仿佛他就在我的身边,对我的人生方向进行指引,在我慵懒懈怠、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时鞭策我,在我偶有成绩、稍感自得、心浮气躁时警戒我,在我困惑彷徨、索解为难之时点化我。甚至可以说,张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我的性格,影响了我的人生。 张謇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在实业、教育、慈善公益、社会活动等方面曾广泛参与,建树颇多。与此同时,社会在不断发展,现实中涌现的许多问题也亟待研究,需要我们从历史中获取智慧。因此,张謇研究是一个富矿,许多领域尚待开掘。但目前在国内,许多人至今仍分不清南通与南充,把张謇与张骞混为一谈,近年受社会浮躁气氛和学术评价体系扭曲的影响,张謇研究更面临困境,没有出现像样的大部头作品,研究论文也难以在高层次刊物上找到踪迹。总之,可以说,南通的张謇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任重道远。张謇研究要走出低水平重复的泥沼,需要更多的热心张謇研究的专家学者运用新方法,开拓新领域,研究新课题,得出新成果。我愿追随诸位前辈和同仁,在张謇研究的道路上勉力前行,尽自己的绵之力,为张謇研究大厦的构筑添砖加瓦。 (此前言原题名为《我与张塞研究结缘》,原刊于张寒研究中心编《我与张塞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后记 自上世纪90年代涉足张謇研究以来,倏忽三十载,笔者在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撰写了数十篇以张謇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本书所选31篇即系从当时公开或在内部刊物中发表以及参加历次张謇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中选编而成。 在多年从事张謇研究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张氏后人的长期关心和热心鼓励。张謇先生的嫡孙女、南通市政协原副主席张柔武先生曾惠赠其所著《往事琐记》;张謇先生的嫡孙、全国工商联原常务副主席张绪武先生曾惠赠章开沅先生所著《张謇传》及许纪霖、宋宏编的《史华慈论中国》;张謇先生的曾孙张慎欣先生也经常与我交流研究动态,听取我对深化张謇研究的意见。他们为人温厚谦和,使人如沐春风,备感亲切。他们对学者们开展独立研究、探求历史真相表现出相当的尊重和宽容。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南通)张謇研究中心的资助。(南通)张謇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为全国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张謇研究机构。他们热心学术研究,不计名利得失,奖掖末学后进,令人感佩!衷心感谢研究中心李明勋、尤世玮、张小平等诸位领导和穆煊、张廷栖、戴致君、陈炅、赵鹏等专家前辈对我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上海书店出版社邹烨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原文发表时间跨度较大,当时的出版要求、各个书刊的规范不一,注释、参考文献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为尊重历史,此次汇集出版总体上一如其旧,保持原貌,仅对注释方式予以统一,个别注释的文献出处予以更正和完善。由于个人学识所限,加之当时承担课题结题时间及每年单位科研考核要求的影响,因此有的文章还等不及精雕细琢,就匆忙投稿并发表,其中差错在所难免,还请专家同仁指正! 蒋国宏 2020年12月于南通
文章分类:
学术研究-学术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