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朝礼|《张謇三十讲》与作者“三先”发表时间:2025-06-30 14:04 2025年5月17日下午,张謇研究系列新书发布与分享会在张謇企业家学院举行。张謇研究丛书包含《张謇三十讲》、《中国近现代地方治理现代化通论:百年张謇与路径探索》、《走向蔚蓝:张謇与港航现代化》、《张謇与人才》等系列新著。本文为江苏省委研究室原副主任范朝礼在“张謇研究系列新书发布与分享会”上的交流发言。“张謇与现代化”公众号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尊敬的柏主任、罗主席、麻主席,各位领导、专家及全体与会代表: 大家下午好! 先说两句话:第一句,手捧新鲜出炉的罗主席的专著《张謇三十讲》,感慨万千;第二句,读了洪银兴教授的精彩序言和作者令人感佩的自序,为难万分。感慨万千,是有话想说;为难万分,是有话不敢说。感觉怎么说也无法避免与序言内容重复,更无法超越序言对新书以及作者的高度评价。可再难总待说几句呀,那我就聚焦一点谈谈自己的感悟吧。 《张謇三十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张謇;与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般的作者。《张謇三十讲》的新书问世,在中国张謇研究领域矗立起一座标志性里程碑;《张謇三十讲》的出版发行,也在众多张謇研究群体中树立起一尊新时代标志性领军人物形象,他就是坐在主席台前与张謇神似、富有张謇般学养的罗一民主席。对于作者的不一般,我相信大家认真拜读、细细品味《张謇三十讲》之后,至少会认同我下面讲的三点感悟: 第一,作者是张謇研究的先导,不断引领人们全面提升对张謇其人的认知境界 认知是成就任何一番事业不可或缺的前提性资源。正如打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研究张謇,也要先了解研究对象,建立起对张謇其人的正确认知。以往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一提到张謇,基本上就停留在“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的浅表层面,作者在赴任南通之前,也大致如此,这在《张謇三十讲》书中也有所提及。后来,正如作者在开篇第一讲中所说:我在南通工作了十几年,张謇的影子和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从我第一天到南通至最后一天离开南通,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对张謇给予一些关注和研究。也正是这样一种对张謇不断加深认识的潜移默化的量的积累,使作者在退出工作一线潜心而系统研究张謇时,产生了对张謇认知的颠覆性转变即质的飞跃。这一点,作者在《读懂张謇》一讲中阐释得十分明确:“在我退休前后,我有了较多的时间看书学习,……从而对处于大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张謇有了新的认识和体悟。……经过两个多月心无旁骛的学习思考,最终我对张謇形成了与大多数人常规性的认识不同的看法,他不仅是个实业家、教育家,更是一个政治家。” 在中国,在张謇研究领域,明确提出张謇是政治家的重大判断的,作者是第一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是张謇研究的先导,因为他拨开了认识张謇的重重迷雾,确立了认知张謇的合理前提,指出了研究张謇的正确方向。作者坚定地亮出“张謇在本质上是政治家”的首创观点,不但没有否定人们对张謇是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等传统认知,而且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张謇其人的认知层次,也从此为系统研究张謇找到了一根联系左右、贯通上下的主线,把人们对张謇的认知及研究引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境界。 第二,作者是张謇研究的先锋,率先运用科学方法论成功拓展了研究空间与涉足领域 大家都知道,眼界很高的胡适先生曾评价张謇“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联系新出炉的《张謇三十讲》这本书,我们似乎可以仿照胡适的这句话对作者作一评价: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近三十年研究张謇的开路先锋,引领张謇研究与宣张,造福一方区域发展,而影响及于全国以至全世界。 这里说的先锋,主要指的是作者在张謇研究领域率先运用科学方法论,走在研究队伍前列,勇于在开创性研究中做示范。比如,运用历史的方法,作者研究了《政治家张謇与南通精神》《张謇如何开创南通现代化》《张謇早期现代化的时代意义》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运用比较的方法,作者对张謇与荣氏兄弟、张謇与韩国钧、张謇与盛宣怀、张謇与沙元炳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研究触角已延伸至几乎所有与张謇有交集的同时代江苏籍民族实业家。 作者对张謇的关注点、研究点,已经从张謇的生平事迹、创办实业研究转向更加重视对张謇创业创新的精神内蕴和对中国现代化路径的研究;研究内容也从平面化、单一性转向系统化、国际性;研究方式正由历史追溯为主转向深度发掘今鉴价值为重;受众群体也在由小众转向大众,趋于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全龄段。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开拓了江苏的张謇研究空间与涉足领域,以作者为“扛旗”人的张謇研究,已冲破行政藩篱,正在从江苏走向长三角,影响日益波及全中国甚至全世界。 第三,作者是张謇研究的先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动着张謇未竞事业接续前行 中国现代诗人臧克家曾在诗歌《有的人》中这么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借用这表达模式,我们可以说,与其说张謇早已逝去,不如说张謇一直活着。张謇之所以一直活在南通人、江苏人乃至全中国人民的心中,主要靠的还是那些真正活着的人通过对张謇的研究,讲述他的故事,宣传他的事迹,追寻他的足迹,弘扬他的精神,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目标。在这一众人群里,最有资格、最有条件、最有能力去做张謇生前来不及做、来不及探索、来不及实现的事情的,当属在张謇故乡为政的领导者,而昨日的罗市长、罗书记,今朝的罗主席、罗理事长,则是这个领导群体中的佼佼者。 张謇以状元之身弃官经商、以40高龄回乡创业,并一人独有二三十项全国第一,堪称中国近代史上民营企业家第一人,矗立起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令人仰止的一座高峰。作者早期在南通为政时,就高擎民营经济大旗,接续张謇未竟事业,喊出“打造江苏第一民营经济大市”的口号。作者还在研究张謇民营经济思想和实践逻辑的同时,在民营经济发展大有可为之际和民营企业大显身手之时,四处奔走呼号、演讲报告,强烈感召和鼓动广大民营企业家学有先贤榜样、干有创业劲头。在第四讲《读懂张謇》中,作者有这么一段描述:张謇首先从精神上启发了我。我心目中的张謇是一个“三有张謇”,他有理想,有实践,有成就。我希望我在南通主政的日子里,也能够有理想,有实践,有成就,缺一不可。后来,作者在南通为政十年的不凡业绩,验证了作者是学习张謇、借鉴张謇、为政风格也最像张謇的“先生”;现今,作者在研究张謇、宣介张謇、接续张謇未竟事业方面,无疑已成为研究成果卓然、思想观点权威、实践探索不止、社会影响最大的“先生”。 “先生”这一尊称,对于少数德高望重、取得非凡成就的人而言,是一个极具含金量、几近天花板级别的崇高称谓,其核心内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始终指向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与精神引领力。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大咖及全体与会代表是不是都能够认同赋予作者一个颇为意味深长的“先生”称谓呢? 如果大家都认同的话,那么,我提议: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表达我们共同的心声——向罗先生学习!向罗先生致敬! 谢谢!
文章分类:
学术研究-新时代张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