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声和|重新发现张謇发表时间:2025-06-21 14:52 2025年5月17日下午,张謇研究系列新书发布与分享会在张謇企业家学院举行。张謇研究丛书包含《张謇三十讲》、《中国近现代地方治理现代化通论:百年张謇与路径探索》、《走向蔚蓝:张謇与港航现代化》、《张謇与人才》等系列新著。 本文为南通市委党史办原主任吴声和在“张謇研究系列新书发布与分享会”上的推介发言。“张謇与现代化”公众号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严泉教授编著的《近现代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通论——百年张謇与路径探索》是一部聚焦张謇及其地方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学术专著。全书从分析张謇的现代化思想与地方自治实践入手,以21世纪初南通治理现代化为案例,探讨张謇的时代意义与价值,以及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路径选择。书中突破传统历史研究的局限,融合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构建了“历史经验—当代实践—理论升华”的研究框架。这种跨学科、跨时空的研究方法,不仅还原了张謇作为“中国治理现代化先驱”的立体形象,也为当代地方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认识张謇历史价值和现代化遗产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全能型”人物——他既是实业家、教育家,也是地方自治的实践者。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困境,张謇提出“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理念,并在南通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化试验。 在实业领域,他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构建纺织、盐业、交通、金融一体的产业体系,使南通成为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 在教育领域,他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辩证思想,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在地方自治上,他推动设立自治机构、制定规章制度,使南通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先全国。 同时,张謇创造性地规划现代城市建设,全方位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使其成为推进地方自治的载体。 张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并非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将经济、教育、文化、生态视为整体,探索了一条“全面现代化”的路径。 张謇的实践不仅为南通奠定了现代化基础,更以“南通模式”为中国近代地方治理提供了范本。作为清末民初的政治家,张謇的治理现代化实践并不局限于南通。从清末君主立宪制基础上的咨议局构建,到辛亥革命以后议会制民主政治实践,始终活跃着张謇的身影。 由于时代的局限,百年前张謇的社会治理思想不可避免有着自己的局限,但正如严泉教授在书中指出,张謇的治理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超前性”,其系统性、实操性至今仍值得借鉴。 二、发现张謇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 张謇的时代价值,不仅在于历史贡献,更在于其思想对现代治理的启示。正如书中所言:“我惊叹人们对张謇及其历史贡献认识的低估。在我看来,张謇的时代意义与价值,不仅是有形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的现代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南通模式',开创了一条地方治理现代化的中间道路,或者说是第三条道路。”一个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张謇,一个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张謇,一个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张謇,让我们对张謇、对张謇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严泉教授强调,张謇的治理实践蕴含三重核心价值: 第一,创新性理论价值。张謇的地方治理现代化需以实业为基、教育为本、自治为纲,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士大夫“重农抑商”的局限,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 第二,指导性实践价值。张謇的治理举措注重可操作性,例如通过商会、农会等社会组织协调市场与政府关系,通过立法规范企业行为,这些经验至今仍是地方治理的重要参考。 第三,开拓性时代意义。张謇的“全面现代化”理念与当下“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治理目标高度契合。他百年前对生态平衡的重视(如主张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与当代可持续发展观不谋而合。 这种源自南通、影响及于全国的核心价值,在百年后有了新的传承与弘扬。 三、21世纪初对张謇治理现代化的传承 100多年前,张謇的实践是对南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贡献,21世纪初,南通在地方治理中主动激活张謇遗产,将百年经验与新时期需求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南通现象”。这一时期,南通的治理现代化实践是全方位的: 以民主为目标追求“善治”的现代化 20世纪初,南通在动荡时局中开创了中国地方治理的特殊范式。彼时,张謇面对军阀割据致使行政体系失序的困境,凭借民间力量积极推动地方自治。他精心构建起一套涵盖实业、教育、慈善的现代化体系,形成了“绅商主导、政社协同”的治理模式。受政府职能缺位与制度环境的制约,这一模式终究未能突破传统治理的局限。 时光流转至21世纪,主政者以政府治理现代化为核心,开展系统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在决策机制方面,通过发起“中国近代第一城”大讨论凝聚广泛共识,进而形成了“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新世纪南通城市发展战略;在行政效能方面,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并形成“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这种政府主导的全方位改革,不仅传承了张謇整体性现代化的理念,更凭借强化制度供给能力,超越了传统自治的局限。 推进民营经济复兴与升级 张謇曾以民营经济为南通发展引擎,而21世纪初的南通同样将民营经济视为“主流经济”。2004年,南通在江苏率先出台《关于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若干意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税收优惠、简化审批等政策,为民营企业创造宽松环境。2007年,多项指标已经位居全省前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升,2010年超过60%,为后续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转型 张謇时代的南通自治依赖个人权威,存在“人亡政息”的风险。21世纪以后的南通则通过法治建设构建长效机制。2003年,南通在全国首创“大调解”体系,整合政府、司法、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在法治建设上,率先开展综合执法改革,推动执法权集中与规范化。平安南通、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广泛影响。这些改革创新既继承了张謇“社会系统工程”的治理思维,又通过法治实现了从“人治”到“制度治”的跨越。 重视文化治理与城市品牌塑造 张謇曾以教育提升民众素质,以文化塑造城市精神。进入21世纪,南通的主政发现,城市要发展,必须寻找到凝魂聚魄的城市神性,而这种神性就在城市生命的基因里,这就是城市文脉。为此,南通进一步将文化治理上升为战略,持续推进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建设,通过“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品牌打造,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强化城市认同。政府修复张謇故居、建设南通博物苑新馆及环濠河博物馆群,并举办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刻印着张謇符号的近代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南通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同时,明确“文化跨越发展”目标,推动文化产业与创意经济结合,例如依托纺织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这种“文化+”模式既延续了张謇“实业与教育并重”的思想,又注入了全球化时代的创新元素。 对于城市精神,当年的主政者认为,张謇孕育了南通精神。城市精神像人的灵魂,像核心价值一样,是城市的精神气质、精神动力。张謇打造第一城,同时也打造了近代南通精神。张謇的精神本身已成为南通人的精神图腾。以罗一民为代表的南通南通主政者牢记毛泽东同志不要忘记张謇的教导,把目光聚在治理现代化的本土资源上,重新认识张謇历史遗产,把张謇精神作为近中国近代第一城建设的一面旗帜和撬动城市崛起的精神文化杠杆。在此基础上,本着传承历史、观照现实、引领未来的原则,展开了持续半年的南通精神大讨论,吹皱了一池濠河水,激活了人们的张謇文化情结,由此提炼的“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凝聚了改革发展共识。 这一时期,文明创建推动下形成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成为文化建设和城市品牌建设的一大助力。文明创建,不只是使南通有了全国文明城市的靓丽名片。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投资环境,优化了人力资源,提升了城市竞争力,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南通由此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现代化治理的先进典范。 注重生态治理的现代化探索 张謇百年前已关注生态平衡,而21世纪以后的南通将生态治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优化水气环境质量。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卫生环保创建,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按照“空间大转换、产业大转移、功能大转型”的思路,推进城市布局调整,建设了濠东生态绿地、盆景园、体育公园、市民广场、环西文化广场等一大批生态设施。2010年绿化覆盖率超过40%,森林覆盖率超过20%。这一实践不仅呼应了张謇的生态理念,也高度贴合十八大以后践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发展“开放经济”夯实现代化基础 张謇认为,振兴中国实业必须借助外力,实行“开放主义”,通过吸引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资金,达到振兴民族实业、强国御敌的目的。百年后的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时期。南通主政者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引领南通以走向世界,外资、外贸、外经不断跃上新台阶。连续十一届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成为集聚人气、创造商机、展示形象、构建对外开放载体的重要舞台,让国际资本汇聚南通,南通产品走向世界;连续三届世界大城市发展高层论坛,搭建起共商大城市带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区域合作发展高层次对话平台,国际媒体聚焦南通,南通的影响及于世界。 此外诸如推进旧城改造、新城区建设、大通道、大港口建设等方面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力打造上海北翼、江苏江海交汇处的现代化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承接上海和苏南辐射,联动苏中、带动苏北的重要交通节点,构筑走向世界的便捷通道。 全方位的发展,使南通在江苏江北率先达到省定小康标准,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战略目标一步步走向现实。 21世纪初现代化治理的“南通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张謇南通实践的“升级版”。其核心在于以政府主导、法治保障、市场驱动、社会参与为框架,将张謇的局部试验扩展为系统化改革。南通经验证明,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激活。 四、南通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国际视野和理论思考 严泉教授认为,南通治理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张謇的治理模式并非简单照搬西方,而是立足本土实际,探索了一条“中间道路”。这种既开放又务实的改革精神,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弥合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矛盾的思路。 张謇的“南通模式”常被类比为美国汉密尔顿的“联邦主义”——二者均强调地方自主权与国家整体发展的协调。但与西方“小政府”理念不同,21世纪初的南通经验凸显了政府在规划、法治、公共服务中的核心作用,主政者在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时,着力推进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建设。 张謇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治理智慧,对于破解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难题具有重要启示。从张謇的“地方自治”到当代“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内核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但参与机制从精英主导转向全民协商。张謇的治理试验与当代南通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光谱”。前者在传统秩序崩塌中探索现代性萌芽,后者在制度定型期实现治理能力的系统升级。这种跨越百年的对话证明:中国治理现代化绝非对西方模式的简单模仿,而是立足本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研究张謇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在历史褶皱中寻找未来的种子。严泉教授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中,以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相结合的视角,重塑了张謇作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地方治理先驱形象。这部兼具历史研究与现实指导价值的作品揭示:张謇的治理实践不仅推动南通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早期工业文明的转型,更为当代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经典范本。通过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制度创新,当代南通完成了从个人权威向法治权威的治理转型,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生命力——真正的现代化并非割裂传统,而是通过激活本土资源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共生。 本书序言作者,正是本世纪初南通实践的主政者罗一民先生。严泉教授不只是对罗一民先生主导下的南通现代化治理给予了高度评价,还十分推崇罗一民先生在张謇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引用了罗一民先生大量的研究观点,甚至视本书为与罗一民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这使得该书不但有理论的高度,还有实践的厚度。这部著作既是张謇研究的学术突破,更是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指南,无论是学界、政界还是公众,都能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与创新灵感。 本文为南通市委党史办原主任吴声和在“张謇研究系列新书发布与分享会”上的推介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