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张謇精神” |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师生赴南通研学发表时间:2025-04-19 18:57来源:南苏青年公众号 2025年4月15日 “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习近平总书记对张謇的高度评价,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人对这位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的敬仰与探索之路。 4月13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历史现场与逻辑思辨”课程的全体师生踏上了前往南通的研学之旅,沿着张謇的足迹,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实业救国历史。 此次研学活动,得到了江苏省人大常委、南通謇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謇曾孙张慎欣先生的大力支持。张慎欣先生和南通謇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晓燕主任对研学整个过程作了悉心安排,并全程陪同讲解。 第一站,师生们抵达了南通博物苑。这座由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踏入博物苑,正逢张謇亲手种植的两株百年紫藤迎风盛放,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错落有致的园林布局,瞬间将师生们带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师生们详细了解了张謇的生平事迹,从他早年科举入仕,到毅然辞官回乡投身实业,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都深深吸引着大家。馆内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张謇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让大家对张謇的家国情怀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离开南通博物苑后,师生们参观了张謇纪念馆濠阳小筑。 下午,师生们来到了大生纱厂。作为张謇实业救国的重要实践,大生纱厂的兴衰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站在大生纱厂的旧址前,学生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机器轰鸣、工人忙碌的场景。大生集团办公室潘宇主任向师生们介绍,张謇以 “实业救国” 为理想,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大生纱厂,并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包括纺织、印染、面粉、榨油等多个产业的庞大企业集团,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讲解过程中,张慎欣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张謇经营企业的理念和故事,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了张謇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经营智慧。 随后,师生们走进了南通大生二厂数字化车间。这里与传统纺织车间截然不同,智能化的设备、高效的生产流程,展现了现代纺织工业的新风貌。在车间里,师生们看到了国内纺织行业第一条全流程国产设备示范生产线。车间用工仅需15人/万锭,远低于目前国际普通车间40-50人/万锭的用工水平,更远高于30年前3000人/万锭的生产效率。该车间吨纱综合成本下降1000多元,产品品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用工少、效能高的目标。通过参观,师生们感受到了科技对传统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也看到了张謇所开创的纺织事业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研学的最后一站,师生们来到了啬园,参拜了实业救国的先行者张謇和慈善家张孝若之墓。啬园内绿树成荫、庄严肃穆,师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张謇、张孝若墓敬献鲜花,表达对先贤的深切缅怀。在墓前,张慎欣为师生们讲述了张謇晚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南通的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无私奉献的故事和张氏后人继承张謇事业的情怀。师生们静静聆听,心中对张謇的敬意愈发深沉。他们深刻认识到,张謇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心怀天下、造福桑梓的仁人志士。 此次研学活动,对苏州校区的师生们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学习之旅。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师生们深入了解了张謇的实业救国之路,感受到了他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家纷纷表示,将以张謇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自身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南苏青年公众号 2025年4月15日
文章分类:
新闻中心-行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