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条珍贵史料,见证唐君远实业救国的高光时刻

发表时间:2025-04-19 18:44作者:袁为鹏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公众号

他是我国著名爱国企业家。他青年时期就读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他负责管理了中国第一家全能纺织厂——无锡丽新厂,他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精梳全能毛纺织厂——无锡协新厂。他开发的优质产品在我国民族毛纺织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种种威逼利诱,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拒日人合作的企图。言行中,流淌着拳拳爱国之心。身为名门之后,走过硝烟弥漫,笑看沧海桑田,爱国报国是其一生不变的朴素情怀,他就是唐君远(1901-1992)。

图片 1.png

唐君远

2025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9周年。让我们回顾历史,以汇聚394条珍贵史料的《实业救国:唐君远先生与丽新、协新厂史料选编》一书,纪念这位毕生以实业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交大校友,再现百年交大的红色记忆。

一个近现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样本

袁为鹏

唐君远先生是我国著名爱国企业家,1901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传统商人家庭,1921年进入由其父亲唐骧廷先生创办的无锡丽新纺织印染厂工作,先后任车间主任、工务主任、厂长等职,以善于经营管理著称。丽新厂生产的印花布力压当时在国内竞销的日本布,被日本《朝日新闻》称为日本棉布在中国的“劲敌”。1934年,唐君远先生参与创办无锡协新毛纺织染厂,翌年正式开工,唐任经理。协新厂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与技术,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在我国民族毛纺织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无锡沦陷,工厂遭受重创。唐先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种种威逼利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拒日人合作的企图,避难来沪利用租界特殊环境,建立上海协新毛纺织厂和昌兴织布、印染、棉纺等厂(新中国成立后均改称丽新),坚持生产经营。

图片 2.png

丽新纺织厂机器

新中国成立初期,唐君远先生任上海毛纺织工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积极参与上海工商界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开展的各项爱国运动。公私合营后,唐君远先生先后任公私合营丽新纺织印染整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上海毛麻纺织工业公司经理。改革开放后,唐君远先生积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献计献策。唐君远先生历任全国政协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委员,上海市政协第五、第六、第七届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联第二、第三届常委,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副主委,第八届名誉副主委,并曾任全国工商联常委、江苏省工商联常委。此外,唐君远先生还曾担任上海投资信托公司副董事长、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沪港经济发展协会名誉会长。

图片 3.png

唐君远捐献股息作为全厂职工集体福利金(1981年1月17日)

唐君远先生重视教育,在其倡议下,1987年大同中学创设“唐君远奖学金”。其子唐翔千先生继承父志,1992年成立“唐氏教育基金会”,2005年基金会更名为“唐君远教育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是“爱国重教,培育英才。教育为本,激励青少年和贫困学生立志成才,奖励教师培育人才,资助优秀人才创新,支持教育发展”。长期以来,唐君远教育基金会为上海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唐君远先生的子女及其后代多人在国内外从事工商或科技教育工作并卓有成就。如长子唐翔千先生是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常务董事,中南纺织有限公司、半岛针织有限公司首席常务董事,香港贸发局理事。受父亲影响,唐翔千先生积极参与内地经济建设,在深圳成功促成特区第一批补偿贸易;在新疆建成国内第一家合资经营工厂——天山毛纺织厂;在上海办成第一家沪港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并被评为全国“十佳”企业,引起港澳工商界的热烈反响。唐君远先生之孙唐英年先生也是香港著名企业家,曾任香港财政司、政务司司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

《实业救国:唐君远先生与丽新、协新厂史料选编》是我们计划整理出版的中国近代企业史料汇编之一,重点收录了唐君远先生与丽新、协新厂创立及经营的各类资料,主要来自民国时期的报刊以及上海市档案馆、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无锡市博物院等文博单位藏有的相关史料。我们以“能够突出反映唐君远先生生平活动以及丽新、协新厂发展经过”为原则,共选取各类史料394条,其中报刊史料276条、档案史料118条,并将其分为“企业概况与发展”“企业经营与管理”“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职工”“战争与企业”等七大类。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书末专门设置附录“唐君远先生文录”,汇集了唐君远先生自1917年中学时代至1985年的个人文章及讲话等文献16则,绝大多数篇目是首次被发现,弥足珍贵。

图片 4.png

20世纪30年代协新厂引进的毛涤复洗机

长期以来,资料不足制约着中国近代企业史、经济史的研究。据学者统计,近代中国工厂数量超过2300家,民国时期共有注册公司8000至10000家,但其中留存并出版有比较完整的历史资料,可供学界深入研究的近代企业为数甚少,估计还不到20家,而且这些企业的时间、地区、行业及规模分布也不尽合理,后人难以从中获取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发展史的全貌。总的来说,上海等大城市的一些著名大型企业,如荣氏企业、刘鸿生企业、大生企业集团、轮船招商局、汉冶萍公司等史料存留与出版较多,其他内地中小型企业史料留存与出版极为不足,这严重制约着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相较前人已经整理出版的企业史资料,我认为这本资料集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1)丽新、协新两厂是民国时期创办于无锡,经营良好且逐步扩展壮大,在民国纺织业界颇具影响力的中型纺织企业,抗战期间两厂在沦陷区遭受重创并部分转移至上海维持生产,目前国内对这一规模类别的企业史料整理出版的极少。

(2)唐君远先生出生于传统绸布商家庭,其祖父是传统布商,父亲由传统绸布商转型成为近代工业企业主。唐君远先生毕生从事纺织事业,其子孙后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香港与祖国大陆(上海、深圳、新疆等地)从事纺织、电子等工商实业活动。唐君远先生及其家族的创业与经营活动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堪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这本资料集将为后人提供一个近现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样本。

(3)在史料收集和整理上,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掘民国时期全国各地,特别是上海、无锡等地方报刊中的相关史料,另一方面尽可能搜集上海市等地档案馆收藏的企业内部档案资料,将二者结合起来汇集为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料选编。这样的选编整理方式也是颇有特色的,报刊史料和企业内部档案史料是两种不同类别且各具特色、各有长短的历史资料。报刊史料文笔生动、内容具体,能够体现出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看法与评论;公司内部档案史料语言平实,较之外部文献能更加真实、更加详细、更加系统地反映出企业多个方面的具体情形,特别是企业内部资产、利润,管理层的看法、意见及其规划,企业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复杂关系等。本书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仅内容会更加全面,而且还能充分发挥这两种史料的优势与特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更便于读者阅读和使用。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选录的报刊史料,不仅收录了《申报》《大公报》等比较常见的近代报刊,还收录了大量的民国无锡地方小报,如《锡报》《人报(无锡)》等,这些报刊在各类数据库或图书馆中甚少收录,十分罕见。

图片 5.png

丽新染织公司产品国货证明书(1928年),上海市档案馆藏

我们相信,这本史料集的出版,将会进一步促进学术界对中国近现代企业史的认知和研究,会帮助广大读者对唐君远先生的创业经历,丽新、协新两厂创办、经营、发展的具体过程有更为详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唐氏家族创业、守业的艰辛,体会并发扬唐君远先生等唐氏企业家们浓浓的爱国情怀。唐君远、唐翔千先生生前长期致力于沪港澳经济合作与交流,这本史料集的出版,不仅是对工商业界前辈先贤的缅怀与纪念,也将对今后上海与香港工商业界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有所助益!

图片 6.png

丽新纺织印染整理公司“惠泉山”商标,无锡博物院藏


本文作者袁为鹏为《实业救国:唐君远先生与丽新、协新厂史料选编》编者之一,历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公众号2025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