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皖|校有誉兮千龄始朝——张謇与南通近代学堂乐歌发表时间:2025-04-19 18:38来源:张謇研究网站 2020年11月12日下午,正在江苏南通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赞扬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说,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张謇是中国近代教育先驱、慈善大家。张謇也是中国近代学堂乐歌、校歌美育的开创者。 张謇是近代最早,并且由一人倡导,在一地普及,做出了一批学堂乐歌。此种现象在我国二十世纪初是唯一的。张謇先生怀揣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近代梦”,以“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引领创办新型学校370多所。 1903年,张謇带着取西方教育之长,革除旧式教育课程弊端的愿望,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便将音乐教育纳入南通师范教育的课程之中。 1904年,张謇亲自创作了《通州师范学校校歌》的歌词:狼之山青迢迢,江淮之水朝宗遥。风云开张师范校,兴我国民此其兆,民智兮国牢,校有誉兮千龄始朝。校歌句“民智兮国牢”,直接体现了张謇对教育事业的雄心和对国家兴旺的信心。《通州师范学校校歌》是南通近代学堂乐歌之始,从此,南通近代300多所学校的学堂乐歌随之唱响江海大地。 张謇躬亲学堂乐歌创作,不是一曲而终,更不是一花独放。张謇认为,“校训和校歌为一校精神所寄顿之物”,遂率先为他亲自创办的学校创作了校歌。在他的带领下,南通各地的新学校,甚至一些旧学堂也纷纷开始了校歌的创作。校歌俨然已经成为南通学校教育的文化符号。这一现象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尽可能完备的将这一时期南通地方校歌搜集、整理并出版了《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歌曲集》。每首校歌的搜集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几十位耄耋老人唱起童年的校歌,多次激动的说:“校歌陪伴我们稳健成长”。张謇除了为《通州师范学校校歌》作词,还为长乐镇初等小学、通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垦牧乡小学、张徐私立女校、通州小学、垦牧乡高等小学创写校歌歌词。如今仅存四首校歌有曲谱,通州师范学校的校歌已经传唱115年。从搜集到的校歌来看,其它几十所学校不同作者创作的50多首校歌,在歌词中传达的理念也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张謇的教育思想。 通州师范学校校歌 另外,张謇的儿子张孝若作为南通大学第二任校长,在1928年为南通农科、南通纺科、南通医科三所合并成的南通学院时,创写了《南通学院校歌》歌词,这首校歌传唱至今。校歌里唱到“传校誉于后世,建大业于寰中”,窥一斑见全豹,可见那时校歌的文化与精神追求是一脉相承的。《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歌曲集》已经收录69首,但收集整理的工作还在继续。编入歌曲集的南通近代校歌,亦是我们今天研究张謇学堂乐歌美育思想的宝贵资料。 张謇引领南通学堂乐歌创作的原动力,便是先生的一段爱国情和一个强国梦。在通州师范建校开学典礼上,张謇在演讲中激动地说:“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国者民之积,民之中各有一身在焉。国弱望亏,其害之究竟,直中于人人之一身。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以我中国黄帝尧舜神明之胄,退化不振,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诸君以为可耻乎?”他更强调务必将“忠实不欺,坚苦自立”列为办校的宗旨。他以铿锵之言告勉同仁与学子:“今日建立此校,所愿为诸君相期者,亦唯此忠实不欺、坚苦自立二语,为诸君摩厉走持之助”。而后,他把“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两句,揭书于堂,明示校训。然后将校训的精神凝聚为“民智兮国牢”这一经典箴言,融入校歌之中。“民智兮国牢”在原歌词中仅有一句,张謇认为再加两句“其气弥厚”,歌中改为重复三句。这五个字是此校歌的灵魂和学校的办学精神,也是张謇教育思想的体现,他坚持教育救国并对师生和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通过近代学堂乐歌的研究可以看出秉持救国、爱国的主题指向,是张謇和南通学堂乐歌创作者的文化自觉。 自立的民族精神和启迪民智的理念。张謇认为“民智未开”是中国积贫积弱最深层的原因,所以他在校歌中提出民众有智慧,国家就牢固。即“民智兮国牢”;张謇所创校歌都有让学生铭记一生的经典校歌句。他在其他校歌中还写到“大家爱国先爱乡”、“学生爱国须聪明”等,都表达了“启迪民智”的美育教育思想的主张。 张謇对学堂乐歌的躬亲力行影响并启迪了后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教授来南通,参加由南通大学主办的“‘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文化与精神论坛”。方李莉教授在主旨演讲中说,张謇是南通灵魂式的人物和神话式的人物,张謇精神是超越南通的。她建议将南通近代校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百年前的校歌,成为国家的重要文化资源。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这是张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本文作者詹皖系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南通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 来源:张謇研究网站2021年2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