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仲伟民:求解中国现代化的密码——《中国棉业现代化转型研究(1862—1937)》序

发表时间:2025-04-11 10:56作者:仲伟民来源:井井日记公众号

编者按:

近日,《中国棉业现代化转型研究(1862—1937)》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历史学学者李佳佳副教授撰写,是继《中国之棉纺织业》《中国棉纺织史稿》《中国棉业史》等研究成果之后的又一部关于棉业的重要学术著作。本文为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为该书所撰序文。“张謇与现代化”公众号特此转载,以飨读者。


图片

对中国人来说,谈论晚清民国时期的现代化(或近代化)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自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成绩实在是乏善可陈。大清王朝在经历了与太平天国长达十几年的拉锯战,尤其在遭受了英法联军的重创后,才勉强开始了学习“洋务”的运动,在这片经受无数苦难的古老大地上才出现了一丝现代化的曙光。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不仅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战乱,而且政权也是频繁更换,这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更加异常艰难。尽管如此,中国人依然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努力,并取得了一点点的现代化成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中国棉业现代化转型研究(1862—1937)》,就是中国现代化艰难转型的典型写照。

众所周知,英国是现代化的源发地,棉纺织业是英国现代化的龙头产业。可以这么说,英国的现代化大半是建立在棉纺织业基础之上的,其技术改进、机器制造、海外贸易等无不以棉纺织业为根本。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棉纺织业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往往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产业。就此而言,考察棉纺织业发展史是研究现代化历史的一个枢纽,是我们解开现代化密码的一把金钥匙。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同样可以将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关键线索,因为中国在逐渐开启现代化进程后,棉纺织业同样是中国最重要的产业,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水平代表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和达到的水平。因此,李佳佳博士倾注多年心血重点研究中国近代棉业发展史,其研究成果使棉业研究与棉纺织业研究均更加系统化,并以此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很有眼光的。

棉花产业和棉纺织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产链条和体系,大致可分为前端产业和后端(终端)产业。棉花种植及棉花的初加工(如轧花等)为前段产业,棉纺织及棉布市场为后端(终端)产业。李佳佳博士关注的重点是中国棉纺织业的前端产业,这样做不仅使论题更为集中,而且也弥补了此前研究的不足。因为在此前的棉业研究中,学术界普遍重视棉纺织制造环节和棉布市场的研究,而对棉业的前端产业重视不够。

本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将中国近代的棉业置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思考。

作者开宗明义说,本书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哈佛学派冲击与反应模式的回应,具体做法就是将近代中国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通过完整描述中国近代棉花产业及棉花市场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通过棉业中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制度的生成及演变等,看中国近代是如何应对来自国际社会方方面面的挑战,及后者如何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棉花产业和棉花市场。可以说,本书立意高远,试图解决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并回答中国近代化道路为何比较艰难而独特的问题。

中国的棉纺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近代棉纺织业技术传入之前,中国的棉花种植及棉花加工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印度一样是传统的棉纺织业大国。1860年代后,中国传统的棉花种植、棉花加工和棉花市场开始受到国际棉业市场的严峻挑战。在国际棉业市场的压力和外在驱动下,中国人一方面积极借鉴外国经验,努力学习国外的技术和制度,另一方面又注意融合、坚持自己的传统、发扬自己的特色,所以棉业在短时期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因此,中国近代棉业的发展受国际因素影响很大,其中积极参与棉业全球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棉业取得些许成绩的关键。但因为中国毕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深受欧美棉业市场的影响,其依附性、追赶型的特点非常突出。但同时,中国棉业又自成系统,中国官方、棉业团体和商人在发展本国棉业、促进棉业现代化转型、与外国争夺利源等方面付出了长期和多方面的努力。因此,中国棉业的发展充满了艰辛和各种不确定性。本书着重指出,中国近代棉业市场是在积极应对及整合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尤其与英、美、日三个国家的棉业发展密切相关。

其次,对中国近代棉业市场做了深入全面的分析。

本书重点考察了中国最重要的三大棉花种植区域及棉花市场,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棉花经济地理的特点。作者的研究表明,中国近代棉花生产主要有长三角、华中和华北三大区域,这三大棉产区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都受国际棉业发展的影响,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比如,长三角受国际棉业市场影响最早,影响也最大,所以发育较为成熟。二是这三大地区既各有自己的特点,又相互联系,比如长三角地区有自己的传统,但同时受国际棉业市场的影响最深,华北则受影响较晚。三是各大区都有自己的棉花核心市场,其中长三角的核心棉花市场是上海,华中是武汉,华北则是天津。这些核心城市既是自开埠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各地区棉业市场运行的关键枢纽。

再次,对中国近代的棉检、打包及轧棉技术等进行了专门研究。

本书的着力点是作者拟定的狭义棉业范畴,事实上,此狭义棉业即为近代棉纺织业的前端产业,但即使在前端产业中,依然有一个复杂的产业体系,这是近代棉纺织业区别于传统棉纺织业非常重要的地方。作者指出,从科学技术层面来说,中国近代棉业前段产业链中有三个非常关键的现代性要素:棉花生产技术中现代轧花机的应用,棉花质检体系的建立,及与质检相关联的棉花打包业的发展。如果以上三个关键性的要素不能顺利解决,中国的棉花不仅很难进入国际市场,也影响当时现代纺纱厂的纺纱质量。

中国传统的棉业生产及加工技术在19世纪之前进步较慢,尤其是轧棉技术几乎没有任何重要改进,而要应对激烈的国际棉业市场的挑战,就不得不全面向西方及近邻日本学习。本书通过考察中国近代轧花技术的改进,尤其是以湖北为中心的华中地区轧花技术的进步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审视了中国近代对外国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利用。

我曾经说过:“与茶叶、鸦片、咖啡、糖、瓷器等商品的生产和贸易比较,只有棉织品生产和贸易的历史才真正暗含着现代世界诞生的密码,因为只有棉织品才是真正全球性的商品,只有棉织品才引致了生产与加工环节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只有棉织品能够调动全世界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见斯文·贝克特著《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序)]因此,研究棉纺织业的近代化全过程是理解现代化的关键。关于中国棉纺织业的近代化过程,目前尽管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看,既有研究大多侧重于棉纺织业的“后端”产业,而把同等重要的“前端”产业如轧花、质检、打包和棉花市场等作为棉纺织业的附属部分,这大大影响了我们对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整体认识。就此而言,本书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大大弥补了此前相关研究的不足。当然,有很多问题仍然值得深入研究,我期待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更加完整地揭示中国棉业的现代化进程。

   仲伟民           

2024年12月7日 于金华


作者仲伟民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

来源:井井日记公众号 202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