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民|张謇现代金融实践与思想理念

发表时间:2025-03-13 20:44

编者按:

《中国银行业》2025年第2期刊发了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撰写的《张謇现代金融实践与思想理念》一文。“张謇与现代化”公众号特此转载。

《中国银行业》期刊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167/F),该刊全方位反映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与经营管理情况,面向全社会发行。

本文指出作为既秉持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又吸纳西方契约精神的一代楷模,张謇始终把忠实和诚信看作是安身立命之本。他在从事金融活动时,尤其注重遵守诚信准则、守约观点、法治意识等市场经济基本道德规范。


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人物,张謇在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现代化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丰富遗产。在金融业现代化的开拓探索中,他同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及超前的思想理念,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来总结研究、借鉴弘扬。

张謇兴办现代金融的实践活动

早期创业中的金融手段运用。早在1895年底,张謇在开始筹办大生纱厂时,就以民间集资、股份分担的方式筹集资本,解决了办厂资金来源问题。在上海设立大生纱厂账房,料理资金往来和货物进出。接着发展为外汇调剂、融资与投资中心,办理产品的运销、报关、结汇及银根调度等事宜。大生纱厂建成后,在企业内部设立了“储蓄账房”,收受小额存款,并发行“钱票”和“支票” 等金融票证,为企业及员工和当地居民提供初步的金融服务。

直接创办银行,促进银行业发展。张謇的心中一直有一个“银行梦”。1906年在大生纱厂内设工资储蓄处,同时筹办南通储蓄银行。1917年,与张詧创办了大同钱庄,初具现代银行功能。1920年1月,成立了正规的股份制现代商业银行——“淮海实业银行南通总行”,并在上海、南京、苏州、扬州等地设立分行。初创时,营业兴旺,年存、放款量为南通所有金融机构之首,1921年获纯利16万余元。

张謇不仅自主创办民营银行,而且对大型银行的改造和脱困也出力不少、贡献颇多。1922年6月,在交通银行危难时他走马上任,提出了“三主张”帮助渡过难关、走出困境:一是培植元气、巩固基础;二是重新确定放款业务方针;三是明确业务公开,确立民主协商的公司治理制度。他在交通银行任职三年,直到1925年5月去世前一年才辞职卸任。

与此同时,张謇还努力促进政府设立扶持民营经济成长的政策性银行。1914年,他在北洋政府农商总长任上,积极筹划建立劝业银行,制定了《劝业银行条例》。将此设计为北洋政府直属的以股份公司为经营形式、专门发放农工商贷款的专业银行,使银行扶持企业发展的功能与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金融手段相结合。他还制定了《保息法》,由政府拨存公债等作为保息金,用其利息资助民营企业开办。

在创办银行时,还十分注重外资的作用。他主张以“合资”“借款”“代办”等形式利用外资,建立中外合资、合作银行。同时,主张坚持以下原则:必须对中国有利,应以尊重主权为前提,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手续完备,而且要办盈利事业,必须考虑偿还能力,并要有担保。1910年,他积极筹建中美联合银行。1913年,在工商实业总长任上,与法方达成协议,并于次年成立中法劝业地产银行。

31de11a9579992bec201ece492faa58f.png

民国十三年(1924)交通银行第三届行务会议合影,后排右六为张謇

积极发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作用。张謇注重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支持工农产业发展。1897年,大生纱厂资金无法落实,他设法发行了 “大生机器纺纱厂股票”。大生一厂办成后,又通过发行股票方式,建立了投资规模更大、设备更高端的大生二厂和大生三厂。与种棉、纺纱、织布、印染、运输、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相匹配,发行了盐垦股票、纱厂股票、资生铁冶厂股票、广生榨油厂股票、大达趸步公司股票等“一条龙”股票。在发行工业股票的同时,还发行农业股票,包括盐垦股票、通海垦牧公司股票、同仁泰盐业公司股票等。

除了发行股票,还以发行公司债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募集急需资金。1921年,联合上海华资银行,发行通泰盐垦五公司银团债票,极大支持了盐垦公司的解困和后续发展。他还把债券手段用到地方治理中,居然以南通地方自治会的名义,发行“政府”公债,用于地方的建设和治理。

对于发行股票和债券,张謇认为还要建好证券交易所。他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关于证券交易法规——《证券交易所法》,推动了我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

张謇现代金融的基本思想理念

发展现代经济必须“求助于金融”。与传统农耕经济不同,以工业化和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经济,需要巨量资金集聚并高效运用,因而必须建立和发展现代金融业。张謇看到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认为“银行人身之血脉也”。

张謇将金融摆在了“农工商实业生计之母”和 “国民进化之阶梯”的位置,强调“欲求实业之发达,民生之利赖,地方之进化,端自银行始”。正因如此,张謇在1913年农商实业总长上任伊始,就将“求助于金融”,作为发展经济、助推实业的四大“政纲”之一,并提出了若干振兴现代金融的意见方针。

发展现代金融必须重视制度建设。张謇认为,“国必有法,有法则制”。法律对实业和金融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纠正、制裁三个方面,必须通过立法来规范金融市场运作,确保金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他主持拟定了《劝业银行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典当条例》《证券交易所法》《国币条例》等涉及金融的法律、法规。通过 “乞灵于法律”保障制度性、规范性地“求助于金融”,从而使经济和金融都得到良性发展,这是其现代金融思想观的精髓。

1923年,他主政交通银行时,以现代公司治理理念,重构经营管理体系,使其很快扭亏为盈。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他深刻认识到,加强银行自身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必须建立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张謇认为,现代金融涉及到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方式,且相互依存、相互配套,因此,必须从整体上考虑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他主张加强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中央银行建设,以巩固国家金融基础;然后,积极发展地区金融中心的地方银行与之相配,“又立地方银行以为之辅。”同时,保留和改进各种民立银行和钱庄、票号等旧式金融机构,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银行结构系统,构建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体现出鲜明的金融现代化特征。

在建立完善银行体制的同时,还要健全股票交易所等现代金融组织。张謇亲自创办了南通交易所,尽管不久后关闭了,但其中的经验教训,使他对金融票证交易活动的认识更为深刻。

货币是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工具,是金融交易的基础。张謇货币思想的核心,就是要统一和规范货币,以更好地为生产、流通服务,以货币制度现代化,推进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的现代化。

将信为本、信用为王。作为既秉持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又吸纳西方契约精神的一代楷模,张謇始终把忠实和诚信看作是安身立命之本。他在从事金融活动时,尤其注重遵守诚信准则、守约观点、法治意识等市场经济基本道德规范。

1921年,他为上海织布交易所题词:“抱布贸丝,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成贾征偿,将信为本,循之以行。” 着重强调诚信为本,共守规则。不仅把诚信看作是道德要求,而且将其上升到信用制度及法律层面看待。对于企业来说,必须遵守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守法致富;对于政府来说,必须通过立法、执法,保护守信者,惩戒失信者,从而推动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是金融的命脉和灵魂,金融之所以能存在和发展,完全依赖于信用根基,张謇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坚守诚信为本、忠实不欺的理念,注重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以维护金融信誉和健康发展。

“祈通中西”,吸纳发达国家金融观念和经验。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者、引领者,张謇具有宽阔的世界眼光和浓烈的现代文明意识。他认为,对于推进现代化,作为后发追赶型国家,一定要学习借鉴先行发达型国家的经验和理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尤为陌生、欠缺的现代金融来说,更是如此。

张謇考察比较了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制度,主张以英、法、德为榜样,采取公私混合股份制,使政府处于股东地位,但银行的性质却“纯然一私家银行”。他对欧洲银行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他们能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抵制政府对银行的不当干预。1903年,在70天的日本访问中,他考察了日本大阪株式会社34家银行和国家造币局,对比中国的情况,深感“华人苦货币之困久矣”,所以在担任农商总长后,便建议学习借鉴日本等 国经验,实行金本位制及建设国家农业银行。

张謇金融思想与实践对后世的影响

以现代金融促进现代经济发展,以现代金融立法 和改革保障现代金融业发芽生长。张謇以现代理念和方法开拓新型金融业,为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奠定了自己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他开创性的现代金融实践、超前性的金融思想理念,对于后世的影响和启发十分丰富而重要。

在宏观上,如何确立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创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制定正确的政策方针;在微观上,如何创立具体的金融机构及有效经营管理,以及如何使金融机构增盈减负、防范信用风险等,张謇早期金融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宝贵经验和先进思想理念,影响着当代金融事业的发展,为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值得珍惜和借鉴的宝贵遗产。

金融现代化建设有着普遍规律和客观的历史传承性。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要求做到“八个坚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等。这些方针,不仅是对金融助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指导思想,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展望未来,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有一百多年来中国金融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有数百万专业敬业金融人的勤奋努力,中国当代金融业一定会迈进世界一流行列。

作者罗一民系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 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

来源:《中国银行业》期刊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