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謇与现代蜜蜂学的渊源说起发表时间:2025-02-27 17:27来源:张謇研究网站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张謇,称他是清末民初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和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众人皆知,百年前,张謇以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并举,一生创办3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给世人、给南通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财富。 却鲜有人知,因为张謇,因为教育,南通也与中国现代蜜蜂学的发展渊源颇深,占有一席之地…… 张謇创办农科,迈出现代农业教育第一步 1897年,大生纱厂动建前一年,张謇忙着发动蚕商事业。 彼年,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内变法情绪高涨,热血官员纷纷上疏自己救亡图存的策略。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疏中写道;“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强调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需先“行西国农学所得之新法”。 1898年,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之年,光绪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农业教育萌发。 1901年,张謇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掀起了近代中国沿海沿江农业垦植开发大潮。为培养近代农业技术人才,张謇在垦牧公司创办时规划就在垦区设立农学堂,即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前身。只是当时天灾不断,“农学校不得不稍缓”。 1907年,随着垦区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张謇认为教育之事“万不可再缓之图”,决定在办学已有基础的通州师范学校附设农科,并于当年九月初一开课,正式开启地方培养农业专门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是张謇挽救民族危亡,致力报国强国的重要手段。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张謇意识到教育落后,民族素质亟待提升,“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教育则无与”。张謇鲜明地指出,“愤而叹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1911年,他在《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演说公司成立之历史》中说:“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此后,在1925年的暑期讲习会演说中再次强调,“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可见,在张謇的内心里,发展实业是手段,而致力教育才是目的,这正是张謇的过人识见。 1909年,农科改为初、高等农业学校,1913年改为甲、乙两种农业学校。当时,南通事业蒸蒸日上,张謇欲私资办一大学,而以南通各业俱基于农,故农科首先成立。 1919年,甲种农校升格为南通农科大学,农大北侧的乙种农校改为附设农业中学。“土地开垦,种桑养蚕、植树造林、兴养牲畜以及发展渔业”是张謇对农业发展领域的主张,即从“农、林、牧、副、渔”五方面来传承和革新农业技术。这主张从农科建成初期便贯彻始终,成为现代化农业思想教育的基础,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冯焕文衍续张謇,开创现代养蜂第一课 上世纪30年代初的某天,无锡养蜂大王华绎之的蜂场闯入一群村民,指着那一堆堆蜂箱叫嚣,就是这些害虫子让今年没了收成,烧了它!一时间火光冲天…… 彼时,冯焕文受华绎之委派刚从美国学成归来不久,专攻禽蜂科学的他正忙着在上海江湾创办和经营农场准备大干一场,听闻蜂场被烧的消息,想必也是痛心疾首!后来,他在编纂《蜜蜂手册》时特地提及此事,“十几年前,沪杭线的松江发生烧蜂的事情,当初农民多误会蜜蜂是农作物害虫,对于稻的产量,对于紫云英的收籽量多会发生影响”语气中满是遗憾。 那些年,蜜蜂是害虫的传闻日益渐盛。鲁迅在1933年6月17日《涛声》第二卷第二十三期,以“罗怃”为名撰文写道,“村人火烧蜂群,另有缘故,并非阶级斗争的表现,我想,这是可能的。但蜜蜂是否会于虫媒花有害,或去害风媒花呢,我想,这也是可能的”,明确表明对蜜蜂是害虫的言论有所耳闻。 鲁迅在文章中分析道,“近来以养蜂为生财之大道,干这事的愈多”,“又因报章鼓吹,思养蜂以获利者辈出,故买蜂者也多于买蜜”,“遂成蜂多花少的现象,闹出上述的乱子来了”。 如何为蜜蜂正名,让更多人知道蜜蜂不是害虫而是益虫?如何让民众知晓养蜂是一宗有利百姓民生的生产事业?教育,显然是重中之重,这成为冯焕文内心挥之不去的一个想法。彼时,他开始在国民党政府设立的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担任兼职讲师,传授现代养蜂技术。好景不长,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劳动大学被迫关闭。直至战争结束,冯焕文在废墟上重建中华养蜂场,尽管面临困难,但他努力扩大规模,并开设养蜂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我国养蜂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学员来自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他们毕业后成为了中国早期养蜂事业的中坚力量。 1938年,南通农科迁沪复课。不久后,冯焕文应聘担任农科教授,讲授禽蜂科学和技术相关知识,并在此地系统地开设了养蜂学专业课程。自此现代养蜂学教育正式地拉开帷幕,这就是为什么说现代养蜂学教育的起源地是南通的主要原因。也是从此时起,养蜂学成为南通农科,乃至后面苏北农学院一直延续的重要课程之一。 虽是两个时代,不变的是相同理想的践行 张謇,生于1853年,卒于1926年。冯焕文,生于1898年,卒于1958年。 尽管生于两个不同时代,但他们却有着类似的认知观念和相同的伟大理想,并最终在南通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 1895年,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写道:“中国生齿繁而遗利,若仅恃农业一端,断难养赡”,因此要从事“缫丝、种棉、种茶、种蔗、造糖、磨面”等多种经营,这是他突破传统农业仅局限于种植业束缚的开端,鼓励“多种经营全面协调发展”。于是,民国初期,农垦公司出现了多种经营种类,包括植棉、蚕桑、树艺、茶叶、牧畜、粮食、养蜂等,其产生的效益也影响了附近地区农民从事农业的多种经营。 也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华绎之于民国7年东渡日本,考察养蜂及其他农副业,随后派遣当时还是学徒的冯焕文赴美专门学习相关技术。 此次赴美,冯焕文带回了当年西方最先进的养蜂技术和知识。只是在他归来准备大干一场之际,村人烧蜂和连绵战乱,让养蜂事业一度停滞。而这一停,也让他有了更深地思考。 副业,是农业领域的一个广泛范畴,副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村地区经济的多样性,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张謇的这些最初的农业价值观和生态观,也深深启发了冯焕文。 “养蜂是农家良好的副业,各国多十分注意”“养蜂的资本很轻,可以养蜂的区域,农民多可以举办的。因为它的生产是蜂蜜,蜂蜜是从花中探来的,不要投资就有产品出来”“这是和其他的畜养与农作物不同的地方了。”“农家养蜂几箱,所费的时间有限,一点不会妨碍其他的生产工作。就是十三四岁的儿童,也可以管理”,“养蜂是一宗有利国计民生的生产事业。养蜂既有这许多有利条件,所以我们要来提倡。”这是冯焕文写在《蜜蜂手册》里的话,从教几十年来,他一如既往地不断宣传、教育,让更多人认识到养蜂的好处,让更多农人增加收入,“后来经过养蜂者一年一年的教育宣传,农民也多晓得蜜蜂不是害虫,的确是益虫了”,这有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感慨。 不仅如此,冯焕文并不提倡因经济效益就盲目养蜂,他更注重先行详细调查,“我国有这样广大的地域,一定有很多地方,蜜源是丰富的,可以养蜂”,“倘然蜜蜂养在蜜源缺少的地方,非但采收不到蜜,这蜜蜂自己的维持还不够,这样环境下养蜂多会遭到失败。”这恰好与张謇倡导的“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念谋同。 许是因有着相同的观念和理想,冯焕文自担任南通农科教授后,便于南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养蜂知识体系在这里逐渐丰富、系统化。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养蜂学专业的书籍很多都有冯焕文编撰或翻译的手笔。南通农科几经改制,成为了苏北农学院,即扬州大学的前身。冯焕文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壤上,衍续张謇的思想,将中国的农业教育和农业发展发扬壮大。 蜜蜂学的时代传承还在赓续升华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张謇先生离开的百年后,以勤劳著称的中华蜜蜂又面临着新的威胁与困境。不同于冯焕文遇到的“农户烧蜂”,当前气候变化、环境恶化、除草剂、杀虫剂等农业化学品的使用、物种侵略以及疾病传播等因素开始对蜂群的数量和健康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蜜蜂保护依旧道阻且长,成为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和人类福祉的重要一环,时至今日在南通,张謇故里传承发展蜜蜂学又有了新的使命。 2024年11月的某天,一群小朋友挤在南通五山偶来蜂园里聚精会神地看着蜂箱里的蜜蜂飞进飞出。在这里,他们学习蜜蜂和自然的关系、蜜蜂和人类的关系、蜜蜂的种群分类、蜜蜂的社会化生活习性、蜜蜂一生的工作过程等知识,观赏蜜蜂采蜜和提取蜂蜜的过程,观察蜜蜂的团队合作与工匠精神,感知蜜蜂与万物的和谐共生。当他们品尝完亲自采摘到的蜂蜜,一个个兴致盎然地要带蜂巢回家养蜂时,一堂别开生面的蜜蜂学教育课堂暂告一段落。而这只是南通五山偶来蜂园里日常的一天。 五山偶来蜂园是江苏偶来科技公司建立的研学基地之一,在这里,蜜蜂养殖加工与自然科普教育深度融合,为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华蜂的历史及其它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至关重要性,感触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甜蜜成果”,从而参与到对中华蜂及自然生态保护的践行中去。目前,除了自建研学基地,偶来科技已与国内多个展馆、学校、农业基地建立了深度合作或合作意向,在现代蜜蜂学与自然生态教育之路上,偶来传承了先辈的志向,坚持着,前行着。张謇先生终其一生的教育理念与蜜蜂学的教育传承,故事还在继续…… (作者简介:马桂祥,南通市供销合作总社二级调研员、张謇研究中心会员;陈晓顺,江苏偶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謇研究中心会员。) 注释从略 来源:张謇研究网站 2025年1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