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中国近代史研究所40年传承与创新发表时间:2025-01-21 09:27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公众号 编者案:马敏教授2024年11月16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庆典暨“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重逢桂子山,再叙华师情。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庆祝由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亲手创立的历史研究所(今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这是我校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在此,我谨代表全所师生向莅临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所友、各位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尤其要感谢章开沅先生的创所之功,以及刘望龄、罗福惠、严昌洪和朱英等原所长为研究所做出的倾心奉献! 1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四十年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四十年来,研究所历经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之路。1984年初,获教育部的批准,研究所正式成立,是为历史研究所。后于1999年易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并在2000年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88年,研究所的中国近现代史入选为“全国重点学科”,1997年被学校列入“211工程重点学科”予以支持。研究所于2002年和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估),并在第二轮学科评估(2007年)中被评为“优秀”,得分位居全国同学科之首。2016年国家启动“双一流”计划后,研究所依然在中国史学科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正是依托于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数十年的成绩,我校中国史学科在最近的两轮学科评审中才能稳居A类之列。 2 面向未来:传承与创新 目光远大,胸有定力,传承创新,充满活力,与时俱进。 岁月如梭,征程漫漫。四十年来,研究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但无论是与兄弟院校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相比,还是与历史学片区的其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相比,研究所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还存在一定差距,还必须正视我们所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迎难而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创造新的辉煌。最为关键的是要目光远大,胸有定力,传承创新,充满活力,与时俱进。 第一是要讲传承。根深才能叶茂。章先生是研究所的创始人,这么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传承章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思想,以及优良的学风、所风。只有把章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思想研究好、总结好、传承好,高举章开沅先生这面旗帜,才能保持研究所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在章先生的带领下,坚持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的传统。史学研究既要让历史说话、事实说话,但也应重视理论研究,重视“史识”的养成。章先生既具有十分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学术思想,又注意处处从历史实际出发,重视史料的开发利用,突出历史研究的实证风格。因此,我们要坚持走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路子,处理好实证与理论、微观与宏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以史为据、关注当下。章先生提出的“参与史学”,就是要我们在从事历史研究的同时要关注当下,用历史学者特有的方式自觉参与和影响历史的进程。 第二是要谋创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已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在研究视野、思路、方法、资料建设等方面,都应该要有所创新,要适应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整个时代的需要。当然这些发展,包括信息化,一定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要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要真正把它跟历史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利用这些手段也好,借助一些其他工具也好,关键还是为了发展历史学科自身。 一是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一支跨学科的创新型高水平学术团队。学科发展关键在人,我们一定要唯才是举,抓好人才梯队建设,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通过外引内扶,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人员,持续不断地抓好队伍建设。二是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始终重视教学工作,改革培养方式,把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好,多出一些品学双优的优秀学生。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同时也是本学科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三是深耕优势特色研究领域,拓展新的学术生长点,推出一批原创性高质量学术成果。章先生过去带领我们从辛亥革命史,到现代化史研究、商会史研究、教会大学史研究等,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我们要在深耕上述领域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如博览会史、手工业史、工业遗产史、宗教史、医疗史、民国史、革命史、新中国史、大数据历史,等等。四是继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形成严谨求实、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章先生早就讲过,要办好一个研究所,一定要坚持陈寅恪先生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鼓励大家自由探索,以学为尊、学术至上,培养求真求实、严谨扎实的学风、所风,在推进有组织科研的同时,鼓励自由进行学术探索,将集体攻关与自由发挥结合起来;要千方百计地营造和谐宽松的治学环境、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让大家真正把时间花在做学问、带学生上,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精神。五是要继续加强国际交流。章先生一直强调,一个好的研究所一定要到国际上去竞争,不能光在桂子山转来转去,要跟国际学术界多沟通、多交流,要有国际视野,要按照国际一流学术机构的高标准来办所。为此,我们要在过去与国际学术界广泛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研究所的国际化水平,召开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开展更多实质性的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发出更多的华师声音、中国声音,将研究所建成国内领先、且能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机构。 “历史是已经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我们相信,在各位所友、各位嘉宾的进一步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在全所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所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恭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马敏,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6月出生,四川雅安人。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博览会史、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史、辛亥革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