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耀·南大南通人》——罗一民发表时间:2025-01-12 14:03来源:南京大学南通校友会 情系南通 一心为民 南大杰出校友罗一民 “一定要取得实实在在、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历史评判的成果——我一定要让南通的老百姓说我好,而且是真心说我好。” 他从南京大学调任南通地方领导,主政南通11年,与大家一道打造宣传“一水一人一城”,圆梦南通“大桥大港大学”,“争第一”“创五城”“建长安”,使南通从长三角“边缘城市”一跃为“明星城市”。他就是曾任南通市市长、市委书记,后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现任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的罗一民。 一 在南通做学问 罗一民,1954年2月出生于江苏涟水。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先中文后法律,求学任教达11年之久。1983年,他在《南京大学校报》上发表《三个豆腐作坊的启示》,展现他对民营经济、地方工作的思考。1999年,罗一民调任南通,开启了人生中又一个难忘的11年。他延续在南大时的习惯,把地方工作当学问来做。下面这则故事,就与“一水一人一城”,即濠河、张謇、“中国近代第一城”有关。 (左:清末状元、爱国实业家张謇像 右:其于1919创办的南通“更俗剧场”) (民国 南通街景) (民国 南通城) 2002年7月,南通博物苑百年苑庆临近,时任南通市市长的罗一民向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介绍张謇开辟的中国近代多个第一: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第一个中国人创办的博物苑、第一座气象台……没想到,吴老却从建筑学家的角度送给南通一个“第一”: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 罗一民立刻捕捉到了这句话的分量:这是对南通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和贡献的最集中、最高度的概括。他决心把“中国近代第一城”打造成南通对外开放最精彩、最厚重的城市名片。 于是,南通市召开高层次学术会议,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命题进行全面考证、内涵发掘,并得出结论:南通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全面规划设计并实施建设的具有现代意蕴的城市;是一座在世界近代城市史上开风气之先的城市;是一座各项事业全面推进的城市。 更为可贵的是,由张謇规划建设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其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存,已融入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于是,南通重点对博物苑、钟楼、谯楼、大生纱厂等26处珍贵遗迹修缮保护;对寺街、西南营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对濠河、五山、开发区、新城区、狼山风景区科学定位,构成与“中国近代第一城”气脉相承的格局。 “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历史荣光,让南通人扬眉吐气:百年前,我们的先人曾干到第一,百年后,南通也决不能落后。 二 成南通之美 “大桥大港大学”百年梦圆 “南通啊,难通,南不通!”这句戏言道出了多少代南通人的无奈。轮渡通航到跨江大桥,又是多少代南通人的梦想。从上世纪80年代起,历届南通市领导都把建设跨江大桥作为重要议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有实际进展。直到本世纪初,这一历史使命,交到了罗一民和同侪手上。 为了大桥,罗一民在悲喜交加中反复奔走,终于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支持。2002年5月30日2点40分,是罗一民终生难忘,也是南通人民终生难忘的重要时刻,国务院终于批准了苏通大桥建设项目,南通人民的百年梦想不再遥远。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苏通大桥线路全长32.4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8146米,主跨1088米,它也是当时中国建桥史上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特大型桥梁工程,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南通,真正向南通、好通,加快融入上海、苏南,自身经济走上“快车道”的同时,也为长三角连起了一条“经济长廊”。 (苏通大桥) “江苏淤泥质海岸,不适宜建港!”这一写进地理教科书的论断,让多少如东人望洋兴叹。洋口港的兴建,离不开两位南大人: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大教授王颖,她提出的“辐射沙脊群可建深水大港”的科学论断,点燃了如东人的大港梦;一位就是时任南通市委书记的罗一民,他认为濒江临海是南通最大的发展优势,实现南通“撑杆跳”的支点就在沿江沿海。为此,罗一民乘小舢板、拖拉机上西太阳沙岛实地察看,没想到在小船换大船时遇险,突如其来的漩涡差点把他卷走,但他“不改其志”。而包括王颖在内的10多位院士、国内20多家顶尖研究机构对洋口港形成的近2000万字科研成果,更坚定了他推动洋口港开发建设的信心。 2005年起,罗一民担任南通市洋口港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洋口港五年之内建成,创下了“辐射沙脊群建港”“无遮拦外海人工岛施工”“外资为主、政府主导开发建设港口”“30平方公里海域使用权证”等多个“第一”“唯一”。 洋口港,历经20年发展,昔日小沙洲成长为“产业港”“能源岛”。 (南通如东洋口港) 2024年11月28日,南通大学合并组建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罗一民发来祝贺视频,他希望源远流长而又青春勃发的南通大学,秉承先贤张謇“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遗训,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南通大学也正是在罗一民在任时完成合并组建的,“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的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南通也走上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进入经济发展质量好、综合竞争力提升快、城乡居民获得实惠多的时期,实现了从崛起苏中到融入苏南,进而挺进长三角核心圈的全面振兴,被誉为“南通现象”。 三 不忍离南通 永远把她梦中留 在2001年2月上任市长时,罗一民庄严承诺,“将来我卸去职务的时候,希望你们觉得当初没有投错票、选错人。”他一诺千金,用11年的心血和真情赢得了百姓交口称赞,让当年投票的人大代表觉得投对了票、选对了人。2011年,罗一民调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省委统战部部长,他作了《不忍离南通》的离别讲话,引用了“南通,这就是南通,让人来了就不想走,让人走了就永远把她梦中留”的歌词,并深情告白:“南通注定成为我一生的永恒之梦!” 在南通工作时,罗一民就撰写过《江苏东部沿海及南通开发的战略思考》,发表于2009年3月3日的《新华日报》。后来,国家发改委派人到南通调研沿海开发,罗一民从跳出南通、江苏的视角,阐述了沿海开发的战略作用。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从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省委统战部工作时,罗一民也时时牵挂着南通发展,在统战职能范围内,调动各种资源,支持南通沿海开发。 (2007年3月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一行视察南通港) (2010年1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来通调研,时任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在沙盘前向其介绍南通城) 卸任省政协副主席职务后,罗一民有了新身份,在新成立的江苏省张謇研究会担任名誉会长。他在南通工作时就研究张謇、学习张謇,把张謇的家国情怀、实干兴邦精神运用到工作中,如今他继续深研张謇、宣讲张謇,让更多外面的人读懂张謇,用历史指导未来。2023年11月,在南通举办的“第七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罗一民发表《张謇早期现代化的时代意义》的主旨演讲。会议间歇,他与笔者亲切握手,笑着说:“又见面了!”这是我与罗书记见的第二面。第一次采访他时,他肯定了我们的报道成效,并鼓励我们要“对内造势,对外扬名”做好媒体工作。我想,他既是好领导,更是好老师,他的“神来之笔”让南通这颗“江海明珠”熠熠生辉。 (2023年9月,南通广电传媒集团记者采访罗一民时所摄) 人,一辈子能实现一个梦想,就堪称圆满;他,推动见证实现“南通三梦”,与一个地区的发展紧密相连,则是莫大的圆满。罗一民是南通人心中永远的“罗书记”,是南大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服务地方发展最突出的写照,是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榜样和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