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民引领南通“静悄悄革命”发表时间:2023-01-25 10:04来源:决策 相比其他地方发展总伴随着阵痛而言,“南通现象”里少了很多争议,也没有吸人眼球的事件,南通奇迹般发展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一个人改变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也成就了他最得意的“作品”。 “我将南通看作自己的作品了”,55岁的罗一民主政南通已经10年。10年里,南通从江苏末位跃居长三角“明星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在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中排名第一,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南通现象”。 “‘南通现象’不是一个单纯经济增长的故事,而是一个社会矛盾、生态矛盾相对平缓的故事”。在罗一民的作品里,他最得意的不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是科学发展观下的“跨越赶超,全面协同”。在短短数年间,南通不仅在江苏和全国创造了很多“第一”,而且连续获得了十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南通奇迹般发展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相比其他地方发展总伴随着阵痛而言,“南通现象”里少了很多争议,也没有吸人眼球的事件。在南通人看来,10年里,罗一民引领南通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功夫在诗外” 南通南靠长江,东临黄海。过去有江无桥、有海无港,与上海隔江相望,却被长江阻隔,往来很不方便,在上海及上海周边发展最快的时期,南通失去了一次发展的机会,与苏南的差距越拉越大。 “过去南通叫‘难通’,地理上的阻隔,人的思想容易保守封闭。”曾经的江苏“四小虎”之一一度衰落了。本世纪初,南通主要经济指标均列江苏13个地市的末位,在长三角也逐渐被边缘化。 “处在世纪之交的南通渴望腾飞,但曾经的发展之短、民心之散、矛盾之深又在深深地裹缠着南通的脚步。”南通曾经因为脏乱差,被前来视察的中央领导斥为“垃圾堆上的城市”。而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濠南路,由于临街建筑破旧混乱更饱受人们的诟病。2000年,时任代市长的罗一民决心改造濠南路。 然而,这条仅700余米的路却让罗一民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改造之初,拆迁就推行得相当艰难。在改造中碰到一点困难,相关职能部门的官员就双手一摊:没法干。把他这个代市长直接顶到了矛盾的最前沿,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 罗一民不得不经常亲自现场协调解决难题。从调研、考察、到开现场会、督办,罗一民前前后后跑了不下20次,改造才得以艰难推进。“当时我就感到,南通要真正想搞好,首先发展环境要搞好;发展环境要搞好,首先是政务环境要好;政务环境要好,首先就是政风要好,也就是干部的作风要好,而作风好的关键是机制要好。” 2001年初,正式转任市长的罗一民把第一把“火”就烧向了机关作风。“政不通,是大病;政不通,则万事休。南通,南通,要发展,首先要做到政通。” 对于这把“火“,许多人表示不理解,“新市长是不是不务正业?按理说,新市长上任后,应该首先抓经济工作啊。”在市长办公会议上,更是争议声一片,“这又不是工厂计件,机关工作是没办法量化考核的。“ “机关的事不能评。不评还好,大家相安无事。一评等于把本来平静的一池水搅浑了,将来不好收拾,是要捅马蜂窝的。”有副市长婉转地提醒罗一民。 “我们不能就经济抓经济,也不能就作风抓作风,而要通过抓作风来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在罗一民的强力主导下,建立了一套以目标责任制管理为主的考评机制。所有部门和县区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一级考核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考评结果与经济奖惩、评先评优、干部使用等直接挂钩。 2003年,罗一民升任书记后,又发动了一场“机关效率革命”。在《南通日报》用整整14个版面,登载了全市93个部门制订的1087项“最佳办事”指标,接受全体市民的监督。其中每个具体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最高效率的。 这些高效指标的公布,在南通产生了“爆炸式”的反响。“这几年我们各行各业都在争先进,在全国、全省争回了很多‘第一’,或许,这与我们不是就经济抓经济有关。我是为发展经济创造条件的,我干我该干的事。” 在这种“争先创优”的鲜明导向下,南通不仅得到了很多“第一”,也一跃成为效率最高的城市,先后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最具创新环境城市”。 “南通十年,我最看重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最难能可贵,也是今后南通继续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在罗一民看来,南通跨越发展“功夫在诗外”,其中,机关作风建设堪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撑竿跳” 针对南通落后的现状,罗一民主政后,提出“猛攻投入、强攻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的四大方针。在他的设想里,要通过城市改造,优化城市环境;通过强攻改革,完成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改革:通过猛攻投入,拉动经济发展大提速。然而这些想法超越实现,需要巨额的资金,但钱从哪里来? 2001年,南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00多亿元,工业投入仅占全社会投入的31%。罗一民引入了“撑竿跳“的新理念:“撑杆就是一个竞技性体育运项目,它利用外部条件,使平常不可能跳得那么高的人,实现了超常跨越。”“撑竿跳,就是我们也可以借助外力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法。” “南通要启动外资和民资这两个发动机,一是向国际资本要生产力,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由于政府的行政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南通实际利用外资每年以20-30亿美元的高水平增长,跻身江苏前列。 1999年底,罗一民刚到南通任副市长时主抓民营经济,他提出要让民营经济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发展到“半壁江山”,最终成为“主流经济”。在苏南靠外向型经济崛起的背景下,罗一民的说法多少显得有些“另类”。2003年,他又提出把南通打造成“江苏的温州”,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 “当时很多人认为不太可能,有人觉得没必要提这个口号。但实际上我们是审时度势,权衡了利弊得失,觉得南通有必要,也有这个可能实现。”通过强攻改革,政府职能归位,关系理顺了,民间资本的投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大大出乎了罗一民预料。 如今(指2010年,编者注),当年提出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南通的民营经济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江苏都是“数一数二”,民营经济已经占据南通经济70%~80%的份额。 金融危机后,外向型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南通民营经济的优势却凸显出来。特别是船舶产业,在世界产能相对过剩的时候,南通却“风景这边独好”。由于民营经济机制灵活。进退自如,结果南通居然能拿到国内订单总量的一半以上。 “前几年,我们还在为一些项目的资金发愁呢,突然就解决了,上去了。这几年差不多有“心想事成”的感觉。”从2002年到2005年,南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178.8亿元,相当于前53年的总和。得益于投入的强力拉动,南通经济迅猛发展。 南通拥有166公里的江岸线及203公里的海岸线,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罗一民看来,南通未来“撑竿跳”的最重要支点就是沿江沿海,“早在2003年江苏提出沿江开发战略时,我们就从南通实际出发,提出江海联动开发的战略。” “把江海的文章做足了,什么都好办,融入苏南好办了,接轨上海好办了,走向世界也有资本了。”在罗一民看来,南通要抢抓新一轮沿海大开发的机遇,强势推进港口建设,打破南通“有海无港”的瓶颈制约。 罗一民希望通过5年努力,把南通港建成江苏江海交汇的第一大港,“沿江沿海的两翼齐飞,将带动南通的全面腾飞。“ “做学问” 从政之前,罗一民曾在南京大学“浸泡”了11年,在学校里养成的“做学问”的习惯,对他以后的从政影响很大。“学校工作一般来说,主要是做学问;那么到地方上工作能不能也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做?” 在罗一民看来,做领导工作,和做学问的道理一样,一是真正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探索、创造,这比任何高谈阔论都有意义:二是领导工作要出成果,同样来不得半点偷懒、玩滑、讨巧,糊弄人是糊不过去的,必须是实打实的,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我一定要让南通的老百姓说我好,而且是真心说我好“,到南通后,罗一民总想把领导工作当作学问来做,一味探究死理,一味追求实效,却往往有悖于官场潜规则。 在当选市长的人代会上,罗一民曾担心,“大家不信任我,认为我这样的高干子弟,镀镀金,就走了”。于是放下原先的讲稿,跟代表们说:“大家已经完成了法律形式上的选举,但是内心深处的选举还远未完成。我的最大愿望就是,将来我卸去市长职务的时候,在座的各位,能够庆幸地说:当初我们没有投错票,选错人。我相信,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南通一定会傲然崛起在苏中大地,巍然屹立在扬子江畔、黄海之滨! “我在南通做了七年的‘一把手’了,如果从我当市长算起,快十年了。我个人,我们的领导班子,虽然做事高调,做人却很低调。很多人跟我说,南通的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说,这也是我所期待的,我所追求的。”十年之后,罗一民回过头看,觉得很欣慰,他觉得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南通老百姓也给了我最丰厚的回报,那就是,将他们内心最珍贵的一票投给了我。” 在10年里,很多与罗一民同等资历的人都得到升迁,只有他仍然在南通,有人称之为“罗一民现象”。 “关心我的人可能觉得我老是呆在南通,很倒霉,我自己却觉得自己幸运,因为我的前任市委书记们渴望的南通崛起,跨海大桥啊,大港、大学、大城市啊,那些他们想做没有做成的事,那些他们想做却没有来得及做的事,那些老百姓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我都做成了。因此,又有很多人说我是福将,南通人有福气。”罗一民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罗一民觉得自己对升迁已经日渐看淡了。 “这几年,社会上有些议论,似乎我非常失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升迁,不过是我们这些仕途中人的一种常规想法,跟人生价值的实现,没什么必然关系。”罗一民深信,老百姓真正喜欢的是做事有方,升官却不一定有术的人。 在罗一民看来,那些以升官论英雄的人,未必理解他的感受,“他们甚至会奇怪,我为什么没有破罐子破摔,为什么没有跑到组织那里讨说法,为什么没有走极端搞以权谋私。他们不明白,我将南通看作自己的作品了,我不能留下败笔,我在这里默默地苦干,既是成南通之美,也是成我之美。” 来源:吴明华:罗一民引领南通“静悄悄革命”,《决策》,2010年11期
文章分类:
名誉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