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会长罗一民一行赴上海海事大学、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考察并受邀作学术讲座

发表时间:2025-10-28 22:22

2025年10月24日,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一行赴上海海事大学、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围绕张謇与近代教育事业发展、企业家精神与科技创新等主题进行考察调研。罗一民并受邀在上海海事大学作“东亚人文经济的开创者:张謇与涩泽荣一”的学术讲座。

江苏省张謇研究会会长、南京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管向群,江苏省委研究室原副主任范朝礼,南通市委原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謇企业家学院原院长单晓鸣,江苏省张謇研究会理事、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上海大学教授严泉等陪同考察。


图片

上午9时,座谈交流会在上海海事大学海丰一楼报告厅举行。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主持并致欢迎辞,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概况、办学定位、发展特色与建设目标,以及学校与张謇先生的历史渊源。

图片

他表示,张绪武先生曾于建校110周年时参加纪念大会并致辞,校园中有一条张謇路,有张謇先生“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的景观墙,校史馆中有张謇先生的大幅画像及专门介绍。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挖掘张謇与学校、张謇与海权的史料,组织力量多维度开展相关课题。

图片

管向群随后介绍了江苏省张謇研究会的基本情况以及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他表示本次调研活动是一场探亲与寻“踪”之行。1909年正是在张謇、唐文治等人的推动下,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设立了船政科,成为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的前身,这标志着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端。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增进江苏省张謇研究会与上海海事大学的联系与合作,共同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战略,赋予张謇研究新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在座谈环节,双方围绕两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一是“张謇与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百年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历史渊源与回顾”,二是“张謇的航运思想对于中国提升高等航海教育质量、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罗一民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上海海事大学是中国航海家的摇篮,世界船运学校的典范。通过这次在海事大学的考察调研,进一步了解到张謇对近代中国早期航海教育事业的贡献,包括思想的引导、理论的指引与具体的谋划。今后江苏省张謇研究会与海事大学应加强合作与交流,深化张謇海权思想的研究,共同弘扬张謇精神,续写中国海洋教育事业的新辉煌。

图片

座谈结束后,罗一民与宋宝儒互相赠书

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曹荣瑞,党委办公室主任、党委统战部部长杨大刚,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余宏荣,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先华,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校史馆馆长欧阳曙,科技处副处长黄常海等参加座谈交流。

图片

座谈会结束后,罗一民在航科楼作题为“东亚人文经济的开创者:张謇与涩泽荣一”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张峰主持,学校马院、经管学院13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

图片

在讲座中,罗一民深入剖析并比较了两位东亚近代化先驱的非凡人生与思想精髓。张謇与涩泽荣一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别与社会环境,但人生轨迹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他们自幼深受儒家经典熏陶,终身以儒家道德伦理为行为准则与理想信念;青少年时期历经磨难,铸就了艰苦奋斗的品行;较早步入社会、参政议幕,深切体察世情与国家积弊,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与变革图强之志;在政治抱负受挫后,均转而投身实业,践行“实业救国”之路;他们都生活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身上兼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特质。

图片

罗一民强调,张謇与涩泽荣一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持人文主义理念,其经济活动呈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在东亚早期的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他们在经商办企业的过程中,除了追求儒家的人文理想、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以外,还注重以文化的力量助推企业的发展,以人文的方式做大做强企业。作为东亚早期经济现代化的开拓者,张謇与涩泽荣一不仅助推了传统旧经济向现代新经济的转型,为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而且促使市场经济向新的经济形态转型提升。张謇与涩泽荣一在各自国度里对近代经济的构建中,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现代化和国家的发展进步,也萌发和催生了东亚人文经济。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东亚早期现代经济的特色,还可以看到人文经济所呈现出的普遍形态和基本规律。

讲座结束后,在校史馆讲解部部长王月阳的引导下,考察团一行参观了位于图书馆七楼的校史馆,了解学校百年航海教育发展历程与张謇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

下午,考察团赴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参观了“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40周年巡礼展”“人形机器人超市”及“颠覆性中心展厅”。

图片

调研聚焦于开发区作为企业家精神孵化器的成功经验,探讨科技创新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为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当代实践提供了现实参照。

通过本次考察交流活动,梳理了张謇航运思想、教育理念与航海院校的历史渊源,并通过高校与高新区的调研,拓展了张謇研究在人文经济、海洋战略与创新驱动方面的现实意义。同时,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苏沪两地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为传承张謇精神、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新的思想动力。

上海海事大学前身是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1905年,张謇筹集部分经费,在上海吴淞炮台湾购置地皮,着手筹建商船学校,大力提倡航海教育。1912年成立吴淞商船学校,1933年更名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9年交通部在沪组建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上海海运学院由交通部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2008年,上海海事大学主体搬迁临港新城(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12年,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18年,学校纳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84年,是我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及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5年被列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规划面积14.28平方公里。 开发区地跨徐汇、闵行两个行政区,采用“人大立法、政府管理、公司运作、区区合作”运作模式,是全国为数不多不设管委会、企业化运作的开发区。园区汇聚中外高科技企业14000多家,包括144家世界500强企业、151家内资上市企业,集聚了大量上海市元宇宙、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绿色低碳产业的跨国公司和行业头部企业。2023年园区企业营收突破6600亿元,从业人员近30万人,全市重大科创项目,如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中心、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陆续落地,为上海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作出了重要贡献。